橋,跨越河流,邁過山谷,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,而高鐵橋梁的建造更是為我國高鐵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作出了重要貢獻。每一座橋梁,從設計、施工、竣工、驗收、到交付使用,無不凝聚著橋梁人的心血與汗水。每一個橋梁人,對橋都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。而對于西南交通大學1988屆校友,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、教授級高工文望青來說,橋梁,更讓他別有一番體味。“橋梁不僅是我的飯碗,還是我的事業(yè),更是我的生命和靈魂!”
文望青,湖北天門人,1966年出生,1988年畢業(yè)于西南交通大學橋梁專業(yè),2008年12月被聘為教授級高工,2003年10月份起當任橋梁處副總工程師,現(xiàn)任鐵四院副總工程師、中鐵建大橋院總工程師,是國內(nèi)鐵路橋梁設計領域的知名專家,也是鐵四院橋梁專業(yè)技術帶頭人和科技領軍人物。
深耕橋梁,26年不斷銳意進取
1994年,京滬高鐵徐滬段橋梁建設面臨著“在豆腐上插筷子,根基太軟”的巨大難題,文望青通過現(xiàn)場大量試驗研究與理論分析,總結出深厚軟土地區(qū)橋梁基礎變形控制技術,打破了“長三角深厚軟土地區(qū)是高速鐵路建設禁區(qū)”的斷言。和諧號高速動車組在該線路上成功實現(xiàn)了最高試運行時速486.1公里。
2021年建成通車的商合杭高鐵裕溪河特大橋也出自文望青之手,這座橋主跨長達324米,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無砟軌道高速鐵路橋梁。這項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的建成,結束了火車經(jīng)過大跨度橋梁時必須減速的歷史,并以385公里的時速,創(chuàng)造了世界300米以上大跨徑高鐵橋梁的最高行駛速度。
從我國第一條真正意義上自主研究、設計的高速鐵路京滬高鐵徐滬段橋梁開始,到如今建成通車的商合杭高鐵裕溪河特大橋,文望青在高鐵橋梁的漫漫長路上求索了26年,主持勘察、設計、施工了多座國家重大工程橋梁。其中,鎮(zhèn)江京杭運河大橋、昌贛高鐵贛江特大橋,代表了中國高速鐵路無砟軌道技術的發(fā)展進步;長沙磁浮快線橋梁是中國首創(chuàng)中低速磁浮,實現(xiàn)了中低速磁浮交通列車環(huán)抱F型橋梁軌道“零高度飛行”。
26年的不懈深耕,文望青為我國高速鐵路、大跨無砟軌道橋梁、重載鐵路、中低速磁浮等橋梁技術發(fā)展作出了開創(chuàng)性貢獻。如今,由他主持設計建成通車的高鐵橋梁里程累計已超過1000公里。
傳道解惑,讓專業(yè)知識通俗易懂
和文望青打過交道的人都知道,他性情樂觀,謙遜溫和,經(jīng)常笑容滿面,沒有一點領導的架子。
在設計過程中,每當年輕人遇到問題向他請教時,即使再忙他也會放下手頭的工作,耐心傾聽,然后一步步為他們釋疑解惑。他還會針對這一問題發(fā)散擴展,舉一反三,將一系列相關問題呈現(xiàn)出來,幫助他們徹底搞懂吃透。同事們都稱:“和文總討論問題,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!”
不僅如此,令同事們感受最深的,是文望青總能賦予專業(yè)知識更通俗易懂的表述。
2003年,京滬高鐵鎮(zhèn)江京杭運河特大橋提出采用連續(xù)梁拱結構,這也是首次在高鐵中采用拱加勁結構。和設計人員進行項目討論時,文望青打了個比方:這就像是兩個人抬著一桶水,兩人能力不同,既要各盡其才,也要講究協(xié)調(diào)。所以,各自要費多少力?承擔的比例是多少?這是我們設計人員要搞清楚的。
幾十年間,橋梁的設計手段、橋型、邊界條件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、發(fā)展而發(fā)生了巨大的變化,但是文望青總能在其中找到規(guī)律,用簡潔的語言解讀高深的專業(yè)知識。前來找他請教的同事,他都會言簡意賅、切中要害地進行解答。
能如此簡練地總結問題根源,并且用更通俗的方式表達出來,這大概歸結于文望青的好記性。每件作品他都精雕細琢,十幾年前做過的設計、審過的方案、遇到的困難、解決的思路全部印在了他的腦子里,在和他人的交談中信手拈來,成為一本活生生的橋梁界教材。
樂在其中,熱愛生活更熱愛橋梁
生活中的文望青興趣廣泛,多才多藝,唱歌、登山、游泳、釣魚都是他的拿手好戲。近幾年,他還迷上了健步走,不僅堅持每天步行1-2小時,還經(jīng)常鼓勵青年同事們參與進來。“我們的設計工作,經(jīng)常一坐下就停不下來,長期如此,身體是吃不消的,多運動,多出汗,讓頭腦短暫休息,工作上的壓力小了,思路清晰了,效率會更高!”
在釣魚上,他也有著自己的見解:等魚上鉤時,需要毅力和耐心;魚上鉤后,需要當機立斷,果斷提竿!“做人做事又何嘗不是如此?耐得住寂寞,經(jīng)得起折磨,成功也許就是出自這樣的堅守。”
工作之余,文望青除了去擁抱生活,也同樣沒有停止學習?;蛟S當上了老總,有了二十多年的老資歷,主管過大大小小項目無數(shù),頭頂各項榮譽與光環(huán),對一般的橋梁設計師而言,已算功成名就。然而文望青卻沒有讓這些榮譽與稱號成為自己的負擔與羈絆,仍然堅持學習,提高自己,并且把學習當做一種習慣和生活方式。當周圍的人問起他時,他只是淡淡的說,“沒有什么,就是樂在其中……”。